1. 首页 > 产品中心

香港查获25吨走私锑锭!是造导弹的关键元素难怪背后人铤而走险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自己的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一艘驶向未知目的地的货轮,一个申报为“医疗设施”的集装箱,里面却藏着足以改变局部战争平衡的惊天秘密。

  从F-35战机的红外探测与跟踪系统,到“爱国者”和“标枪”导弹的红外制导头,再到核武器的触发装置,不能离开它的身影。

  锑,被誉为“工业味精”,在民用领域是高效的阻燃剂,但在军事上,它却是决定武器性能的“撒手锏”。

  锑与铟合成的锑化铟,是第三代红外探测器的核心材料,能让导弹和战机拥有“火眼金睛”,在黑夜和复杂电磁环境下精准锁定目标。

  正是这种无法替代性,让锑的身价水涨船高。尤其是在中国于2024年7月和9月,相继对镓、锗、锑等关键矿物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后,国际市场的锑价便一路狂飙。

  到2024年11月,高纯度锑的国际市场行情报价已飙升至每吨2.5万美元,而到了2025年3月,欧洲市场的报价甚至一度触及折合人民币40万元/吨的高位。

  这次查获的25吨锑锭,按国际市场价估算,价值高达1375万至1550万美元。

  他们将这批战略物资伪装申报为“医疗设施”,并用铝箔纸层层包裹,试图干扰和屏蔽海关的金属探测器检查。

  美国本土的锑矿早已在1997年停产,其国防工业超过60%,甚至有说法称高达80%的锑需要从中国进口。

  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的报告曾不止一次发出警告,一旦来自中国的锑供应中断,美国的国防工业将遭受“毁灭性打击”,其供应链最快可能在2025年就面临中断风险。

  中国的出口管制,无疑是精准地打在了美国的“七寸”上。这项于2024年开始实施的政策,并非无端发起的贸易壁垒,而是面对美国持续的技术封锁和关税大棒,中方采取的合理、合法的反制措施。

  这次走私案,被广泛解读为美国为获取战略资源,通过“白手套”在幕后操作的“白手套”把戏。一边挥舞着关税大棒,一边又暗中搞走私,这种双重标准的操作,将所谓的“自由贸易”的伪善面具撕得粉碎。

  最新的报告数据显示,即便在美国努力推动“脱钩”的背景下,其国防工业基础依然严重依赖中国供应商。

  2024年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美国九大关键国防项目的一级供应商中,有9.3%是中国企业,而在导弹防御领域,这一比例更是高达11.1%。

  这种根深蒂固的依赖,使得美国在面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时,显得很被动和急躁。

  然而,相比于外部的觊觎,这起案件暴露出的内部监管漏洞,更令人心惊和警醒。

  它是如何从内地的矿山或仓库中被悄无声息地运出?如何通过层层关卡,一路畅通无阻地抵达香港的货运场?

  从内地供应商,到运输环节,再到报关流程,如果不是有内部人员的“内外勾结”和“保护伞”的庇护,如此大规模的走私活动几乎不可能实现。

  想象一下,这些本该用于国家建设和国防安全的宝贵资源,如果真的被运到大洋彼岸,被制成武器,在未来的某一天对准我们自己,那将是何等的讽刺与悲哀。

  香港海关于2025年4月2日和8日,两次高调对外公布案情,路透社等国际媒体也跟进报道,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信号。

  这不仅是对走私分子的震慑,也是向世界揭露某些国家一边搞脱钩断链,一边又无所不用其极地获取资源的虚伪行径。

  紧接着,2025年5月,一场由海关总署、商务部、公安部等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关键矿物走私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这表明高层已经意识到,个案的查处远远不足,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系统性地堵住监管漏洞。

  通过升级技术装备、完善法律和法规、建立跨境执法协作机制,构建一道全方位、立体化的战略资源安全防线。

  与此同时,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管制策略也在一直在优化,呈现出“精准定向”的特征。

  对于军事用途广泛、无法替代性强的中重稀土和关键矿物(如锑)进行严格管控,而对于民用需求大、替代性强的部分资源则保持相对开放,这种“有保有放”的策略,既能精准打击对手的军事软肋,又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全球正常产业链造成冲击,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智慧。

  这起25吨锑锭走私案,就像一声警钟,在和平年代敲响了资源战争的激烈回响。

  它告诉我们,大国博弈的战场无处不在,看得见的硝烟背后,是看不见的资源暗战。

  而在这场持久战中,我们不仅要防备外部的巧取豪夺,更要警惕内部的蛀虫侵蚀。

  对于那些利欲熏心、出卖国家利益的“内鬼”,必须彻查到底,严惩不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筑牢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

 

上一篇: 华锡有色公司新闻 下一篇: 今天电池级碳酸锂(早盘)价格与上日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