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产品中心

变化背景下的欧洲环境

  本报告强调了欧洲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发生的变化,帮助解释已观察到的众多环境趋势;梳理了取得的成就和亟需改进的领域;建议在欧洲和全球层面采取综合性战略措施,以应对新的威胁对目前许多零碎的解决方案所提出的挑战;对欧洲海洋和内陆海的环境状况做了新一轮全面评述。

  2001年,欧盟各国首脑或政府已就“到2010年遏制欧盟生物多样性丧失,使生境和自然系统得到恢复”达成共识,并立即将其纳入欧盟第六环境行动计划之中。随后,生物多样性公约(CBD,2002)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02)在全球层面上对该目标表示了极大的认可,并且都同意应“在2010年前明显降低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6年发布的《濒危物种红皮书》(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全球共有16119种植物和动物受到威胁,其中,欧洲共有729种。哺乳动物和鸟类是脆弱和濒危物种中数量最多的。红皮书指出,1994~2004年期间,欧洲和中亚的鸟类状况进一步恶化。而淡水鱼的状况则更为危急:在地中海区域的252种地区性淡水鱼中,56%的物种濒临灭绝,有7种已经灭绝。

  1990~2000年间,由于城市扩张,WCE地区的城市用地面积快速扩张,而农业面积则显著下降(2.5%),森林覆盖则有所增加自1990年以来,平均每年增加8000~9000km2。然而,EECCA和SEE地区没有可资比较的土地覆盖记录。

  对生物多样性和ECO构成威胁的特定原因包括: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集约化和耕地撂荒、荒漠化、土壤和水体的酸化与富营养化、放射性污染、森林火灾、非法采伐与野生动物贸易、外来物种入侵及气候变化。

  1.泛欧生态网络(Pan-European Ecological Network,PEEN)

  1995年欧洲部长级别的会议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召开,55个泛欧洲国家通过了泛欧生态与景观多样性战略(Pan-European Biological and Landscape Diversity Strategy, PEBLDS),并着手建构泛欧生态网络,以生态廊道连结各自孤立的重要生境,使之在空间上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有利于物种的扩散与迁徙。

  Natura 2000是欧盟范围内的生态站点网络,旨在保护稀有物种及其生境。Natura 2000网络包括《鸟类指令》(Birds Directive)下的特别保护区(Special Protection Areas,SPAs)和《生境指令》(Habitats Directive)下的特别保护区(Special Areas of Conservation,SACs)。至2006年12月,Natura 2000网络包含了《生境指令》下的20862处站点(覆盖了欧盟陆地面积的12.2%),其中1248处是海洋站点;还包括了《鸟类指令》下的4617处站点(覆盖了欧盟陆地面积的9.9%),其中海洋站点占484处。

  绿宝石网络是在《欧洲野生生物与自然生境保护伯尔尼公约》(Bern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European Wildlife and Natural Habitats)的基础上发起的,旨在提供一种一般性方法,以在欧洲的非欧盟国家和北非确定和管理与Natura2000类似的保护区。

  欧洲的森林总面积为1030万km2(其中79%位于俄罗斯境内),其中1/4为原始森林,另外50%为改造过的天然森林,其余的为人工林。欧洲森林的总蓄积量大约为1090亿m3,每年净增长18亿m3。非法采伐是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特殊威胁。火灾是影响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另一个因素。为此,欧洲很多国家在“保护欧洲森林部长级别的会议”的指导下已经或正在制定国家森林计划。另外,Natura 2000和绿宝石网络的实施也为欧盟内外各国保护欧洲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2001年的统计,欧洲农业用地的面积约占欧洲土地总面积的50%左右,但各国的农地占有率却各不相同。传统的粗放型农作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最高,通常以半自然的草地为主,但是它们正受到农业集约化和耕地撂荒的威胁。为了响应农业生产对环境(包括生物多样性)施加的压力,欧洲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e Policy, CAP)框架中的政策措施。“农业环境计划”(agri-environment scheme)是与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相关的政策工具。发展有机农业和确定与保护高自然价值(High Nature Value, HNV)农田是该计划提倡的有效措施。

  全球一体化进程为欧洲和别的地方引入外来物种提供了新的途径,如贸易、运输和旅游。自1900年以来,欧洲陆地和淡水环境中,外来物种的数量不断增多,表明在控制外来物种入侵方面仍未得到一定的改善,这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增大。为此,《基辅生物多样性决议》(Kiev Resolution on Biodiversity)敦促欧洲各国实施《伯尔尼公约》制定的“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欧洲战略”(European Strategy on Invasive Alien Species),并且与《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下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指导原则保持一致。在欧盟,环境和自然项目资助计划“LIFE”为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管理行动提供资助。

  2003年,《基辅生物多样性决议》宣称,到2008年,在欧洲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指标框架的推动下,一个关于生物多样性监测与报告的协调一致的欧洲计划将在各地区实施。2004年,为支撑该方面的工作,欧洲环境署(EEA)、欧洲自然保护中心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保护监测中心启动了“简化欧洲2010年生物多样性指标方案”(SEBI 2010)。

  《奥胡斯公约》(Arhus Convention)则倡导提高公众参与和环境意识。《生物多样性公约》也赞同该公约通过实施“传播、教育和公众意识”(CEPA)计划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用性。

  同时,欧洲部长也进一步承担其在《基辅生物多样性决议》中的责任,到2008年,在至少一半的国家实施国家行动计划。2006年2月,在克罗地亚举行的欧洲生物多样性第四次政府间会议对此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报道。

  自第一次欧洲环境评估(1995 Dobris报告)以来,如此规模的海洋与海岸环境评估尚属首次,它是对2003年基辅会议不甚全面的评估的重要更新,报道了自那时起在相关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包括一般性政策的发展和对特定海洋和海岸问题的理解两个方面)。

  在全球层面上,1994年开始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是管理海洋利用情况的法律性工具。在泛欧地区,还有一些用以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性的区域海洋公约,如《巴塞罗那公约》(保护地中海)、《布加勒斯特公约》(保护黑海)、《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保护公约》(OSPAR)、《波罗的海海洋环境保护公约》(HELCOM)及《里海海洋环境保护公约》等。此外,为解决东北大西洋、波罗的海、地中海和黑海的特殊环境问题,欧盟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案,如《鸟类指令》、《城市废污水处理指令》、《生境指令》等。但上述法律和政策都只是为解决单一问题而设定,缺乏整体性。为此,2005年《欧洲海洋战略》(EMS)提出了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方法来研究和制定政策。以此为基础制定的政策包括《水框架指令》、《海洋战略指令》(MSD)以及《第六环境行动计划》下的有关政策,如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Natura 2000生态网络的实施及对《共同渔业政策》进行评述、对环境问题做综合等。

  由于缺乏可资比较的数据和协调的方法,营养载荷的演变趋势尚难以评估。此外,一旦营养载荷减少,现有的养分含量(主要是沉积物中的内部载荷)和富营养化地区已改变的生态结构的恢复将会延迟,这使得评判防治泛欧地区整体性富营养化的政策的成功与否相当困难。目前能确定的是,尽管某些区域(包括北海的部分区域和黑海的西北大陆架区域)的富营养化程度有所降低(与欧盟15国在点源污染控制方面的成效密不可分,欧盟15国指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英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瑞典),富营养化仍将持续影响大部分海域。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仍然是该地区面临的主体问题。在欧盟,尤其是欧盟15国,这可能与农业的高度集约化和应对(富营养化的)措施的实施不充分有关。

  尽管未对商业性鱼类资源做评估,但已有的数据表明,过度捕捞在整个泛欧地区仍然都会存在。渔业活动也将通过改变食物链,继而对其他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破坏海洋底层的生境,并造成大规模的生态变化。其后果包括应对其他压力(尤其是污染和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能力降低并且为外来物种提供更多的生态空间。

  海洋环境中受关注的主要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包括金属(如铬、铅、汞、锌、铜)和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采矿业、农业、陆地交通和航运,通过空气、河流和冰进入海洋。已有的数据表明,东北大西洋、波罗的海和地中海的重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会降低,而黑海的POPs浓度、喀拉海的有机氯杀虫剂浓度以及里海的DDT化合物、强力杀虫剂、PCBs、HCHs和某些重金属的浓度则保持在较高水平。

  造成石油污染的问题大多有三个方面:意外泄油、轮船运行时的石油排放和石油工业的污染。在过去的15年中,泛欧地区大多数海洋的意外泄油事件有所减少。欧盟实施了若干措施,包括根据UNCLOSH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协议加快引进双壳油轮,以保护船舶安全和防止意外泄油事件的发生等。这些措施也影响了区域性海洋公约中应对石油污染的战略。

  泛欧地区的某些海域共引进了1000多种外来海洋和河口中的物种,其中大部分引进于20世纪。外来物种的引入以船舶压载水为主要载体。引入外来入侵物种的整体速率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顶峰,但至今仍以一个稳定的速率持续发展。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伯尔尼公约》制定的“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欧洲战略”、新的《海事组织公约》(IMO Convention)以及CBD框架下的“SEBI 2010”等。

  在欧盟,大约有16%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城市。然而海岸带的面积仅占欧洲土地总面积的11%。20世纪初以来,欧盟已经丧失了大量湿地。1990~2000年的海岸带开发(包括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航运、渔业、水产业等)已使超过2720km2的半自然和自然土地及农业用地丧失。因此,受扰动较少的EECCA海岸线作为重要的天然资源的地位凸显。为维护泛欧地区显著的景观和ECO多样性,欧盟实施了不同的保护政策。

  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泛欧地区海表温度(SST)的显著升高、北极冰盖的范围缩小(1978~2005年间平均每10年缩小2.7%)和海水酸性的增加。同时,气候变化还可能以各种方式影响海洋ECO,例如,温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和分布,甚至导致其死亡;海冰的变化会导致透光度、盐度和生境可生存性的变化等。进而,这些生态变化可能对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增加对人类健康的风险。在预测的未来气候情景下,上述ECO的变化可能还将持续。

  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消费和生产(SCP)被提上全球政策议程。从全球视角观察,关于SCP的政策性的行动框架是以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约翰内斯堡宣言》(Johannesburg Commitment)和2003年发起的《马拉喀什进程》(UN Marrakech Process)为基础的。2006年修订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了可持续消费和生产之间的7个关键挑战,而欧盟目前正在制定一项关于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行动计划。

  自“保护欧洲环境”进程开始以来,泛欧地区的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重工业和集约型农业向服务业转变),对其财富水平和经济结构产生了强烈影响。这些变化也影响了欧洲自然资源的利用模式及其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欧盟25国,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已然减小。为了应对环境挑战,欧盟确定了政策应该干预的优先经济部门、产品或资源。优先经济部门包括电力、天然气和水供给部门,交通服务部门和农业。优先产品或资源包括动物产品、农产品、塑胶制品、供热和交通用燃油、混凝土、电力用无烟煤、电力用褐煤、钢铁、供热用燃气、纸和木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所有国家的进出口都明显地增长。就欧盟25国整体而言,进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1990年的27%上升到2005年的33%~34%。出口也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原材料的开采和低层次的加工对环境构成了巨大压力,包括空气、土壤和水的污染及景观的破坏,从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因此,国际贸易使环境负担从海外消费国转嫁到出口国,对出口国的环境能够造成重大损害。

  报告用“国内已利用的资源开采量”(Domestic Extraction Used, DEU)指标来衡量泛欧地区资源的利用情况。DEU涵盖了所有的生物量、化石燃料、原材料、工业矿石和建筑矿石。从人均DEU来看,欧盟15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3国(指冰岛、挪威、列支敦士登)的平均人均DEU较高,其次是EECCA地区和欧盟10国,最低的是SEE地区。而从资源的有效利用(指标为单位GDP的DEU消耗量)来看,欧盟15国和EFTA3国的有效利用率最高,其次是欧盟10国和SEE地区,EECCA地区为最低。在未来资源利用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实现可持续利用。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就必须使环境影响与经济稳步的增长“解耦”(decoupling),并提高生产的生态效应。实施“解耦”政策,即打破经济稳步的增长、资源与能源利用与其相关的环境影响之间的联系。另外,以“生命周期思维”(life-cycle thinking, LCT)为基础制定环境政策,生命周期方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原料和能源的生命周期,明确其产生的消极环境影响,并确定它们各自的重要性。欧盟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主题战略”是以该方法为基础制定政策的一个典范。此外,一定要通过创新和提高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

  在泛欧地区的所有国家中,家庭和部门的消费仍然与GDP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欧洲,家庭消费的模式主要是在收入的提高和财富的增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新技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市场营销和广告业、家庭的小型化和某些地区人口的老龄化的形势下发展形成的。近十几年来,泛欧大部分地区的消费支出都有所增长,增长最快的消费类型包括交通和通信、住房、娱乐、健康和教育。

  由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主持并得到欧洲委员会资助的产品环境影响(EIPRO)项目,确定了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商品和服务。这个结论是在审视了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和总结欧盟25国总的消费量后得出的。这些商品和服务包括:食品和饮料、私人交通和住房(包括暖气和热水供应、电器及房屋建筑结构工程)。这些领域的消费总和约占环境总影响的70%~80%和占消费总支出的60%。

  为了使未来的消费更加可持续,欧盟一定要采取措施将消费产生的环境影响从经济稳步的增长中分离出来:通过减少普通消费品和服务在生产、使用和处理阶段的影响,由此减少正常消费的影响;通过转变整个消费模式,使消费需求从高消耗型商品和服务向原料和能源等低消耗型商品和服务转变。

  粗略估计,泛欧地区每年的废弃物产生量为60~80亿吨,并且其绝对数量仍在增加,但增长趋势因地域而异。并且,不同部门和不一样的废弃物产生率也有很大差别。在某一种意义上,这反映了社会经济驱动力的不同和对废弃物的定义的不同。在泛欧地区每年产生的废弃物总量中,有3%~4%(2.5亿多吨)的废弃物为有害废弃物。很多EECCA国家由于长期的有害废弃物(军事、工业和放射性废弃物)累积,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废弃物管理的一般性原则体现在所谓的“废弃物管理层次”上。首先要防止废弃物的产生并减少其危害性。如果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则应尝试废弃物原料的再利用或循环利用,或者将其作为能源使用(焚化)。最低层次的解决办法是安全地处理废弃物,泛欧大多数地区采用的方法是废弃物掩埋。

  3.将废弃物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回收、循环使用和贸易

  不应将废弃物仅仅视作环境问题,它还是一种潜在的经济资源,其回收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欧盟在回收处理废弃物方面比较成功的案例包括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和对废纸张、废纸板的回收。

  报告还对在社会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并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4个经济部门(能源、交通、农业和旅游)进行了评估。跟踪这一些行业的发展,有助于理解可观察到的环境变化背后的驱动力,并且为在何处采取行动以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供建议。

  传统农业对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积极的;然而,现代化的集约农业常常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现代农业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空气、水和土壤受到污染。来自天然肥料和化肥中的硝酸盐会持续污染饮用水,并造成沿海和海洋水体的富营养化。在欧盟15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4国(指冰岛、挪威、瑞士和列支敦士登),每公顷农地的化肥投入量已得到控制,而欧盟10国的每公顷农地的化肥投入量则明显地增加;在其余泛欧地区国家,每公顷农地的化肥投入量在1990年以后明显下降。

  尽管杀虫剂的使用量长期以来几乎保持不变,甚至在很多国家还有所下降,但它仍将产生重要的环境问题。在几个欧盟成员国中,杀虫剂的浓度已超过欧盟的饮用水标准;在EECCA的许多国家,地表水体中的杀虫剂浓度亦高于欧盟饮用水标准。而SEE和EECCA地区在处理遗留的局部性杀虫剂点源污染方面亦未取得重大进展。

  在欧盟15国南部和SEE地区,灌溉地的面积持续不断的增加,农业集约化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EECCA地区南部和东部的灌区正在导致水资源的减少和水质的下降、地下水水位的降低以及土地的盐碱化和退化,并对生态环境能够造成影响。

  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和潜在的土壤固碳为农民和环境效益提供了新的收益机会。然而,能源作物的种植对环境将产生潜在的压力,这就需要妥善管理,以确保整体环境效益。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已极大地降低了农业收入补助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并提供了广泛的环境激励措施。

  在整个泛欧地区,交通运输量的增长基本与经济的增长保持一致。在EECCA地区,经济重建使某些国家的运输量有所减少。但是,在未来数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运输量可望增加,由此产生日益严重的环境影响。

  从能源消耗及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来看,SEE和WCE地区正在迅速增加,而EECCA地区则会降低,WCE地区的消耗量和排放量比SEE和EECCA地区高2~4倍。

  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持续地影响空气质量,尤其是在城市,公路交通对此“贡献”最大。另外,与交通噪音、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土地占用和破碎化等相关的问题亦对环境构成了挑战,但目前对于大量的此类问题还不能量化。

  在欧盟,跨欧洲的交通网络建设正在进行。在最近商定的优先项目清单中,约2/3的项目是铁路建设。另外,欧盟已经引入“海洋高速公路”(motorways of the sea)这一概念,以此作为将更多货物从公路运输到海上的一种方式。

  自基辅会议以来,泛欧地区的能源消耗及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一直在增加。若不采取其他措施(除了提高能源效率和使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这种趋势将持续下去。在整个泛欧地区开发和推广清洁技术,将有利于确保一个安全的并且在管理成本和减少环境影响方面具有竞争力的能源系统。

  整个泛欧地区的能源消耗总量一直增长,并且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尽管欧洲部分地区的某些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已大量减少,但是能源供给部门仍然是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责任者。目前的政策已不足以应对长期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实现提高空气质量的目标。

  泛欧地区已采取一些行动措施,以制定共同的能源政策目标,促进更加可持续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并确保能源的稳定供给。为实现一个更加可持续的能源系统并且满足在能源基础设施方面的大量投资,这些行动措施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外,需要采取管制政策和经济手段确保以合理的价格持续地获得能源。其他的措施还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加大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生产设施方面的投入、规划能源系统方面新的长期投资(考虑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等。

  泛欧地区的国际游客持续增长。旅游仍然是交通需求量开始上涨(尤其是私家车和航空运输)的一个主要驱动。在欧洲,2005年,约59%的游客通过公路运输抵达目的地,约34%的游客则通过航空运输抵达。低成本的航空公司在增加游客的流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旅游业的发展已造成沿海、岛屿和山脉等脆弱的重要自然资源发生退化。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可能会加大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使得积雪覆盖地区减少(根据最悲观的预测,阿尔卑斯的积雪面积将减少66%),这可能使冬季旅游加重对环境的压力。并且,随着旅游业影响的持续扩大,旅游者的行为将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最近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旅游业可持续性的政策,但进展甚微。因此,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必须致力于旅游业统计数据框架的改进。

 

上一篇: 【有色早评】未来供需紧缺预期较强节后铜价继续上行 下一篇: 云图控股:磷矿石的价格有望坚持坚硬